从桌游、飞行棋到校园观课与非遗花丝展示,多维度激活青少年与公众对中轴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参与
为纪念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世界文化遗产中轴线(香港)协会在香港发起为期一周的系列文化传播与教育活动,通过互动式游戏、校园课堂、非遗展示等形式,让中轴线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香港社会“看得见、玩得懂、带得走”。本次活动由协会创会会长董恒江先生倡导获得多家文教机构与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参与。
活动一:中轴线主题桌游比赛——“在博弈中走进中轴线”
• 形式与对象: 以“中轴线沿线重要节点建筑与历史事件”为核心元素设计的原创桌游,面向中小学生及公众开放报名,分设个人赛与亲子组团赛。
• 内容亮点:
• 参赛者需要在限定“时间线”内完成对景山、故宫、天坛、钟鼓楼等代表性节点的“文化打卡”,并通过答题、任务卡挑战获取“文化积分”。
• 规则设计嵌入“保护与活化”议题,玩家需在城市发展、文化保护、公众参与之间作出策略性选择。
• 成效: 通过游戏化学习,参赛学生普遍表示“第一次把中轴线的建筑顺序、功能逻辑和仪式秩序串成了线”;家长反馈“孩子主动查资料、背知识点,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
活动二:中轴线建筑儿童识别飞行棋——“把中轴线玩成地图”
• 对象: 6–12岁儿童与家庭。
• 玩法设计: 将传统飞行棋与“中轴线建筑识别卡”结合,孩子在掷骰前需先正确识别卡片上的建筑(如祈年殿、太庙、社稷坛等)名称、朝代与功能,方可前进。
• 教育价值:
• 以“形—名—史—用”四位一体的识别体系,帮助低龄儿童建立起清晰的空间与文化认知。
• 活动现场设置“中轴线微型拼图墙”,孩子们将完成的识别卡贴在对应位置,形成一幅属于他们自己的“中轴线大地图”。
活动三:走进校园——圣爱德华天主教小学“中轴线知识观课”
• 课程安排: 协会携手学校老师共备跨学科课程(历史/美术/公民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从历史、美学、城市规划三重视角理解中轴线。
• 课堂亮点:
• “一条线读懂一座城”:用时间轴+空间轴的双轴图示法,帮助学生理解中轴线与北京城格局的“秩序美学”。
• 文物数字化初体验:展示中轴线数字化建模短片,介绍文物活化和数字保护的基本方法。
• 小小策展人:学生分组策划“如果我来做一次中轴线香港巡展”,尝试提出展陈逻辑、观众互动方式与教育活动方案。
• 反馈与展望: 学校表示将把“中轴线课程单元”纳入下一学年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块,并与协会共同开发更多适配香港课堂的教学资源包。
活动四:香港贸发局 GoGBA 平台·“燕京八绝”花丝技艺展示
• 主题与意义: 以“国家级非遗 ‘燕京八绝’非遗创新品牌Phoebestyle花丝镶嵌为核心,面向香港青创群体与跨境电商企业,展示非遗工艺如何通过设计创新、品牌出海与数字渠道实现“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
• 展示内容:
• 工艺演示:花丝盘绕、掐丝、錾刻等传统技艺现场演示。
• 对话分享:邀请非遗传承人、设计师与跨境平台运营者,分享非遗产品如何在GoGBA平台完成市场匹配、品牌叙事与供应链整合。
• 青年共创:面向设计专业学生发起“花丝×中轴线文化元素”共创提案征集。
董恒江(世界文化遗产中轴线(香港)协会创会会长)表示:
“中轴线不仅是一条北京的轴线,更是中华文明的秩序线、美学线与精神线。我们希望在香港用孩子最容易理解的方式、用最国际化的创新路径,把这条线延伸为更多城市间、文化之间的连接线。”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中轴线(香港)协会
世界文化遗产中轴线(香港)协会以“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轴故事、推动文化出海与产业赋能”为使命,长期致力于在香港及海外推动中轴线相关课程、展览、公共教育活动与非遗创新产业合作。协会正与多家高校、文博机构、国际平台共建“中轴线全球课程与视频平台”,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发起多项“非遗+科技+设计”青年共创项目。